在11月3日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说,当前上海正处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南京市副市长罗群也表示,南京正处在产业转型、城市化加速经济国际化提升的关键时刻。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空间不足,资源瓶颈约束,环境容量有限等诸多挑战。如何发展竞争优势是南京面临的重大课题。
今年7月6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根据会议要求,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颁布,这被视为中国开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一个重要标志。
此后几个月里,包括广东、上海、北京、浙江、云南、贵州、陕西、辽宁、安徽、黑龙江、海南、广西、江苏、河北、内蒙古、湖南、甘肃、江西等地相继召开科技创新大会,相关政策措施也纷纷出台。
沈晓明说,上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十二五”,上海将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促进价值实现,率先提高创新活力。
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罗群称,最近南京正在制定关于加快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力争在政策创新上有更大实质性的突破。“在这些政策措施的引领下,科技创新对发展的贡献份额逐年提高,2011年达到56%.”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闫傲霜也介绍说,借助于政策资源的整合,推动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实现了生物医药产业销售从2009年的37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750亿元,产业规模两年翻了一番。“我们希望在‘十二五’末期,把生物医药产业做成北京的支柱产业。”
不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主任杜德斌强调,创新不是发生在所有地方。比如,中国发明专利的空间分布就极度的不平衡,63%的中国发明专利集中在20个城市,50%以上的发明集中在12个城市。
杜德斌表示,在创新领域,地理位置是决定命运的。同时还必须有优秀的研究机构和大学、风险资本、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技术的溢出者。
不过,他也表示,创新中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整个中国城市的创新发展还处于初级的阶段,但并不是表示没有希望。比如上海、深圳就属于有动力,上升速度很快的城市。
而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杜德斌表示,政府应该是一个太阳的角色,为城市的创新营造环境,聚集人气,同时还要确定方向,每个地方都有适合不同产业的发展。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磊称,个体创新是创新的原动力,也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增长空间。而要激发创新,政府需要与市场在不同阶段有和谐的互动。
丁磊举例称,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搞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28个省市把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十一五”期间,全国只有一种药物被认定为原创药,90%以上都是化学药物。在丁磊看来,这样的战略是迷失的。
丁磊称,任何市场都需要政府的引导,但政府过于强势安排资源的话,是不利于创新的。他表示,政府在早期可能会通过逐步的资源配置来培育产业,但不能长期而为之。“现在高科技园区各地政府拿出土地补贴支持创新,实际上这样一种无序的资源配置是影响创新的。”
丁磊称,政府不能干扰市场,更不能做地方保护主义,整个中国的市场应该是为创新来打开的。
此外,丁磊称,资本是支持创新的一个最重要的力量,美国资本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正的金字塔,广大的中小企业在金字塔的底部获得了很大的金融支持。而中国则形成了倒金字塔,中小企业在中国企业的总数占到99%以上,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得不到这样一种活力的支持。所以要鼓励自由竞争,要完善资本市场,才能建立这样一个有利于个体创新的氛围。
今年9月,《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正式发布,并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确立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但至少在目前,企业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仍然是我国创新体系的薄弱环节。国研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部长吕薇称,目前根据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大中型企业当中,具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不超过30%,而且企业的平均研发支出强度比较低,大中型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是0.93%.同时,尽管很多企业有了一定的研发投入,但这些投入也没有全部转化为生产力。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昨日的大会上也表示,实现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关键是在于强化企业的主体。要为各类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其中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创新活动。要加强政策的引导,鼓励企业发展技术研发机构,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的流动,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到企业来进行创新创业。